如今已知的几大史前鲨鱼,各具特点。生活在泥盆纪和石炭纪的裂口鲨是最古老的代表,现代鲨鱼就是由其演化而来;胸脊鲨因雄性有着凸起的怪异背脊而显得与众不同。背鳍的顶端有着粗糙、齿状的鳞,但具体作用并不可知,现猜测可能用于自卫抑或求偶时用于炫耀;还有生存于二叠纪至三叠纪的旋齿鲨,颇为神秘,有着与其名称相符的惊骇牙齿,内卷成环状螺旋形,但目前人类对它的了解只是凤毛麟角,旋齿位于其什么位置也无定论。此外,弓鲨、白垩刺甲鲨等史前鲨鱼,也都曾在亿万年前的海洋中纵情遨游。
漫长演化 宿敌不断
虽有着“海中狼”的威名,但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鲨鱼并不是唯一的海中霸主,在每个阶段都会遇到宿敌,从“猎人”变成“猎物”,上演着一部活生生的海洋抗争史。
泥盘纪时期,鲨鱼的宿敌是当时最巨大的鱼类——邓氏鱼,那是一种模样古怪的巨型盾皮鱼,头部坚硬、咬合力惊人,可将猎物顷刻间粉碎。面对10米长、重达4吨的邓氏鱼,鲨鱼基本无处藏身。
晚泥盆世时期,鲨鱼又遇到了另一强敌,被认为是两栖动物祖先的硬骨鱼——总鳍鱼。这种拥有强健肌肉的“河中巨怪”,有着最长超过20厘米的牙齿,它们不仅在水中游刃有余,甚至能短时间离开水域上岸。此时的鲨鱼,在深海中无法抗击凶悍的邓氏鱼,在浅水区域又会遭到总鳍鱼的追杀,只能“夹着尾巴”险中求生。
到了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集力量与敏捷于一体的顶级掠食者滑齿龙和沧龙逐一登场,面对这类强悍的海生爬行动物,鲨鱼依旧未占到丁点儿优势。白垩刺甲鲨就是因为沧龙的猎杀惨遭灭绝。
直到1500万年前晚中新世巨齿鲨的现身,才让鲨鱼一族扬眉吐气,开始了制霸海洋的巅峰时刻。根据发现的脊椎骨化石推断,巨齿鲨分布甚广,平均体长14至18米、最重达70吨。成年巨齿鲨牙齿呈三角形,一般10至18厘米长,现代大白鲨的牙齿与之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这些牙齿底部坚实、顶端锐利、边缘呈锯齿状。推测其最大咬合力为20吨,口腔撕咬力量甚至超过霸王龙,堪为地球历史上已知的咬合力最强的生物。科学家根据其牙齿的大小同比例放大推算,当巨齿鲨张大嘴时,开口直径接近3米,是名副其实的“血盆大口”。
很长一段时间内,巨齿鲨在海洋中可谓所向披靡,但随着地球进入新一轮冰河期,它也难逃灭绝的命运。虽还未有确凿定论,但推测气候变暖让巨齿鲨的猎物迁移到了纬度更高、水温更低的海域,而巨齿鲨似乎无法适应寒冷的水温,加之大量鲸类的死亡、多样化的鲸类品种变少让巨齿鲨缺乏食物,大规模的气候变化加上演化的局限性,使昔日“海洋霸主”的生命变得异常脆弱,曾作为地球上最强悍生物的巨齿鲨,被推向灭绝的边缘。
关于鲨鱼
如今,人类看似已对现代鲨鱼了解甚多,但其实细细探究,这只是冰山一角。鲨鱼的地理分布并不太清晰,只知其活动范围广泛,与觅食、繁殖和季节性环境变化等因素关联甚密,上至淡水江湖、下至千米深海都能寻觅到它们的踪迹。
目前已知鲨鱼约四百多种,不同的物种在感官生物学、行为方式、动机和栖息地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目前根据常见的身体特征分类,可将鲨鱼分为八个目。为鲨鱼分类,看似简单,绝非易事,因其可界定的实际特征并不那么明显:繁殖方式、鳃裂、鱼鳍数目和类型、有无包覆眼睛的瞬膜,甚至肠子的活瓣构造都是用以区别鲨鱼种类的特征,即使专家也无法在分类细节上达成共识。
这就不得不提及鲨鱼的独特生态——牙齿结构,牙齿的形状和大小是判别其属于哪个目、属、科的最主要依据。不同于其他海洋鱼类恒固一排的牙齿,鲨鱼的牙齿有5至6排之多,如同屋顶上的瓦片彼此覆盖。一生中,鲨鱼要更换数以万计的牙齿,且是定期生长及汰换,后排新牙在前排老旧牙齿脱落后就会往前移动,补足空穴位置。虽然不同种类的牙齿形状不同,有三角形的、有锥状的,还有的是臼状,但咬合力都无一例外的惊人。这就不难理解曾有大型船体被鲨鱼咬破、轮船推进器被鲨鱼咬弯等事件的发生了。
此外,鲨鱼另一个独特的生态结构——惊人的嗅觉系统在其生存与狩猎活动中也功不可没。鲨鱼鼻孔位于头部腹面口的前方,有的具有口鼻沟,连接在鼻口隅之间,嗅囊的褶皱增加了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面积。极微小的气味都逃不出它们的探测范围,并且还能比较两个鼻孔所接受到气味的不同。有人做过实验,1米长的鲨鱼鼻腔中密布嗅觉神经末梢的面积可达4842平方厘米,这其中,又属大白鲨的嗅觉尤为敏锐。所以海中一旦有动物受伤,鲨鱼在几公里之外就能嗅到血腥味,循味而来。
在大部分人的认知中,硕大的体型是鲨鱼的重要标志之一,大白鲨、虎鲨等都是体长六七米的巨兽,而鲸鲨和姥鲨更甚,体长可达15甚至20米。但其实也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小型鲨鱼,如因在其胸鳍处有一个口袋状的孔而得名的口袋鲨,堪为鲨鱼界的“吉娃娃”,只有人类手掌一般大小,但极为罕见,样本很少。此外还有体长约20厘米的侏儒角鲨、硬棘小鲨等,都是鲨鱼家族的“小个子”。
虽然是个繁多种类的大家庭,并不是所有鲨鱼都是凶残猛兽。如鲸鲨,虽是海中庞然大物,有着两米宽的大嘴,性情却极温和,只以浮游生物和植物为食,行动迟缓的它们从不袭人;姥鲨,体积仅次于鲸鲨,性情温顺,也以浮游生物和小型鱼类为食;巨口鲨,虽名字听着骇人,却是牙齿细小的滤食动物,生性不活跃,更谈不上主动攻击了。此外鲨鱼家族中还有许多性情乖顺的“异类”,不一而足。
臭名昭著的“鲨”手
那鲨鱼是何时成为人类眼中“嗜血杀手”的呢?或许可以从几起大众熟知的鲨鱼伤人事件中去追溯恐惧的源头。
1916年的夏日酷暑难当,7月1日的下午,在美国新泽西南部小镇比奇黑文的海滩上挤满了度假的人群,一位名为查尔斯·爱普汀·文森特的23岁青年人也在其中。那一天,他和一只巡回猎犬一同下海游玩,从海岸慢慢游至深水区。只不过文森特并未想到厄运会降临得如此迅速,一只大白鲨猛然扯住了文森特的双腿,死死咬住不放。岸上的救生员和文森特的朋友迅速冲了过去,其他人也试图营救,拼尽全力将受伤的文森特拉到安全之处,并迅速把他带回酒店医治,但他大腿上的肉已被鲨鱼撕扯下了很大一部分,一切于事无补。傍晚,文森特因失血过多死亡。
就这样,文森特成为日后闻名的“1916年泽西海岸鲨鱼袭击事件”的首位受害者。7月6日,在数百名游客眼前,一位年轻人再次遭到鲨鱼袭击,当场死亡,整个海滩陷入一片恐慌。但这远未结束,几天后鲨鱼在新泽西的马塔湾溪中出现,再次袭人。近两周时间内,鲨鱼袭击共造成4人死亡、1人受伤。
另一起严重的鲨鱼袭人惨案发生在1945年,同样是炎热的7月。美国巡洋舰“印第安纳波利斯号”搭载近1200名官兵,从旧金山出发,驶入太平洋执行任务。返程时,却遭到埋伏在附近的日本潜艇的伏击,几枚鱼雷直接导致舰艇被破坏,缓缓沉入海中。多数人因烧伤而死亡,也有部分人通过攀附救生筏和木板,得以浮于海面。死伤者留下的血腥味,引来了嗅觉灵敏的鲨鱼,带来了一场持续四天的噩梦。
据幸存者回忆,太阳升起后,一幕惊骇的景象映入眼帘。数百只鲨鱼鳍划破水面,蜂拥而至。起初它们只是啃食遇难者尸体,后来开始将目标转向活人。鲨鱼的策略是先不断用后背进行撞击,疲惫的人们很快就因紧绷的神经而力竭,胡乱踢打也于事无补,鲨鱼便趁机发起攻击将其拖入深海。
直至四天后,一架美国海军飞机发现幸存者,才结束了这场噩梦。在这起事故中,生还者仅300余人,据悉被鲨鱼攻击死亡的约150人,而其他因爆炸死亡的船员大多数也葬身鱼腹,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最严重的鲨鱼袭人事件。
是刻意为之还是误杀
20世纪70年代小说和电影《大白鲨》的面世,更是将鲨鱼作为恐怖食人怪的名号根植于大众心中,导致人人谈鲨色变。
有研究表明,鲨鱼对于人类的攻击绝大部分源于“误杀”,只是依照本能行事,并非是饥饿的驱使。它们的日常食谱包括鱼类、海龟、海狮、海豹甚至鲸鱼,人类并不能为其提供所需的高脂肪肉质。有人曾以鲨鱼处于海中的视角来看待此事,发现在遇袭者中,多为冲浪者或是趴在冲浪板上划水的人。而鲨鱼所看到的只是一个椭圆形物体加上不断抖动的四肢,看上去和海狮或海龟颇为相似,攻击在所难免。很多情况下,鲨鱼误食人类后,发现口感味道相差甚远,就会弃之不顾。
虽然通常情况下,鲨鱼并不会主动发起攻击,但人们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以降低或者避免遭受意外的风险。美国佛罗里达鲨鱼研究项目的研究人员曾提过一些建议:比如尽量避免黎明或者黄昏前后进行海上活动,因为这是鲨鱼的用餐时间;无论是游泳还是冲浪,最好多人行动,不要独自前往;在海里也不要佩戴金属首饰,有时候其反射的光线会让鲨鱼误以为是飞鱼;潜水时最好穿深色潜水服,可减少被鲨鱼注意的机会等等。
鲨鱼之殇
但回过头看,从远古而来的鲨鱼逃过了大自然的一次次淘洗,却没有逃过人类在短短几十年内的肆意掠杀。鲨鱼对人类的恐惧,兴许远超我们对鲨鱼的恐惧。从数据上来看,每年有近1亿、甚至更多的鲨鱼死于人类之手。
让鲨鱼招致无端杀戮的一大原因,莫过于亚洲地区特有的饮食文化现象——鱼翅。虽然鱼翅并不是捕猎鲨鱼的唯一驱动力,但食用鱼翅在全球的流行程度仍是鲨鱼数量急剧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鲨鱼被捕捞上岸后,渔民飞速割下背鳍,将仍在呼吸的鲨鱼弃如弁髦,扔回海中,它们是否会在极度痛苦中死亡并不在人们的考虑范围内。
加拿大人罗伯·斯图尔特因曾在厄瓜多尔加拉帕戈斯目睹了160多条鲨鱼纠缠在一根渔线中窒息而死的、修罗地狱般的景象,决心投身鲨鱼保护事业。5年时间里,他远赴12个国家,试图寻找拯救鲨鱼的方法。在其纪录片《鲨鱼海洋:灭绝》中,他以冷静的拍摄手法展示了鲨鱼濒临灭绝的困境。
令斯图尔特伤感的是,即便在动物保护行业,“保护鲨鱼”也显得太边缘化,因为“人人都害怕鲨鱼,他们只想拯救熊猫和大象”。但他的努力也不是完全白费,在许多非法交易的影像资料公之于众后,直接推动了哥斯达黎加政府出台相关法律的进程。尽管与鲨鱼灭绝的速度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但总要有人做些什么。
生态平衡的重要
根据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提供的统计数据,自1970年至今,鲨鱼和鳐鱼数量在过去半个世纪已骤减了71%。由于滥捕滥杀,30%的鲨鱼种群成为濒危或者近危物种。如鲸鲨,就被发现近10年来数量有所减少,体型也小了许多。
而鲨鱼在保持海洋系统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们会淘汰病患的个体以确保鱼类种群的健康,亦可以通过捕食鱼类来影响浮游生物的数量,在调节海洋的氧气生产方面十分关键,且一些处于迁徙中的鲨鱼会留下富含氮的粪便为海洋中的不同生物提供所需营养……如在鲨鱼数量急剧减少的加勒比海和印度尼西亚,海龟等食草动物的过度放牧已经严重威胁到海草的栖息地,并导致海草几近消失。海草的消失不仅意味着海洋植被可吸收的碳量减少,还会使栖息地难以从极端气候导致的天气事件中恢复过来。
罗伯·斯图尔特曾说:“从我记事以来,我一直被鲨鱼所吸引,它们是最了不起最神秘的地球生物。我觉得如果读懂了它们,也就读懂了生命的含义。”人类仰赖着生态系统、仰赖着其他物种,我们呼吸的氧气有70%来自海洋中的浮游生物,而鲨鱼又是这片广阔水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一个物种被灭绝所带来的涟漪效应最能体现生物之间的“息息相关”。海洋健康需要鲨鱼,人类同样需要鲨鱼。
本文节选自《文明》2022.03月刊
文明杂志
公众号
文明官方
旗舰店
看文明
公众号
▼ 点 击 购 买
《 文 明 》最 新 杂 志
▼ 点 击 购 买
《北京中轴线 · 人文大时空》特刊
▼ 点 击 购 买
《中华文明的瑰宝 · 中国世界遗产》特刊
▼ 点 击 订 阅
《 文 明 》2024 全 年 杂 志 12 期
▼ 点 击 购 买
“国 际 传 播 力”培 训 学 习 高 端 读 本
▼ 点 击 购 买
“奥 林 匹 克 文 化”系 列 珍 藏 特 刊
《文 明》杂 志 淘 宝 店 订 阅
打开淘宝app,复制链接并搜索进入店铺
版权声明
《文明》杂志微信公众号所使用的文章和图片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欢迎转发,如需转载,请标明“转载自《文明》杂志”。
【 文 明 杂 志 社 联 系 方 式】
邮箱:Lou8001@126.com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00
(地铁磁器口站G东南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