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846年,香港。
距离第一次鸦片战争,才刚过去四年,
这里已被割让给英国殖民者,
清政府也被迫签下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天朝上国”陷入了从未有过的磨难。
在一所新式学校里,
校长布朗牧师站在讲台上,
面对着一群中国学生说:
“同学们,我马上就要回国了。
有没有人愿意跟我去美国读书?”
刚才还热闹的课堂顿时一片寂静。
很显然,谁肯愿意去这么远的地方呢?
片刻后,一个响亮的声音答道:
“我愿意!”
在大家惊愕的眼神里,
一个叫容闳的少年站了起来。
他可是个十足的苦学生,
靠打柴为生的母亲,
把容闳早早送进了洋学校,
这可是为士大夫们所不齿的,
但洋学校免学费和食宿,
为了改变贫穷的命运,
小小年纪的他,在稚嫩的心里,
已悄然埋下一颗不平凡的种子。
到了美国后,容闳凭借自己的努力,
考进了耶鲁大学。
他常常学习到深夜,甚至累得病倒了。
为了维持生活,
他靠帮人采买、做管理员挣钱,
为了省下路费,
他总是冒着大雪步行去学校,
还要从自己的吃食里,
挤出钱来寄回家去。
尽管如此,他依然成为了耶鲁顶尖的学生。
这里的同学都知道,
自己身边有一位黄皮肤的牛人,
他们甚至在比赛时喊口号:
“我们一定能赢(Win),因为我们有闳(Wing)!”
而此时,彼岸的古老帝国,
却如沉船朽木,越发倾颓了。
毕业那一年,容闳在耶鲁的钟声里,
一字一句地,立下誓愿:
“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
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
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
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容闳
贰
作为有史以来,
第一个在美国名校毕业的中国学生,
容闳回到了故土,
为这个宏大的留学计划四处奔走,
可在当时,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
刚一回国,他就遭受了重重挫折。
谁知道耶鲁大学是个什么野鸡大学?
谁又愿意相信这个满口鬼话的假洋鬼子呢?
他寄希望于太平天国,
专门跑到天京找干王,
没想到一番建议后,
得到的答复竟是个官印。
他对清廷更是失望,
清政府内部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他一次次进言,
官员们根本不理会他,
士大夫又瞧不上他,
受了太多嘲讽和挖苦,他只能四处徘徊。
正忙于洋务运动的曾国藩,
听说了这位海归,
就派他出洋去购置新机器,
容闳忽然看到了一丝希望。
他要先取得足够的发言权。
▲ 曾国藩
容闳建议曾国藩先发展工业,
再建立兵工学校,
并为办好洋务费尽了周折,
逐渐地,他得到了曾国藩的赏识,
又结识曾的学生李鸿章。
容闳被朝廷封为了五品官员,
时机终于要到了。
他向这对师徒吐露了自己的心结,
恰逢当时,洋务运动正需要一大批人才,
于是在几个人的合力下,
计划渐渐有了眉目。
▲ 李鸿章
此前,李鸿章曾写信给朝廷,痛批:
“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
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
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
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
以为不必学;
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
以为不能学,
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
他提出要学习洋人,开展西学,
可那时,连办几所新式学堂,
都遭到士大夫们的联合抵制:
“学习奇技淫巧!天大的笑话!”
“师学洋人?真是奇耻大辱啊!”
“这要是传出去,大清的颜面何存?”
当朝廷上下还骂声一片时,
我们的邻国日本,正敞开大门,
如火如荼地办新学,引入新知识,
他们用英文学习经济、地理、科学技术……
叁
在一次次战争中,清政府一败涂地,
洋人的坚船利炮,
冲击着国人心中陈腐的观念和纲常。
天下已经大乱。
1871年8月,
一封奏折被呈到慈禧的手中。
奏折里说,请求朝廷,选拔聪颖子弟到国外留学,
努力钻研,以徐图自强。
此乃“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
可拟选各省幼童,每年30名,
分四批共120名,十五年后,分批回国。
不久之后,
这份由曾国藩和李鸿章联名的奏折,
终于得到批复:依议,钦此。
为了这一刻,容闳已等待了17年。
他被任命为留美学生监督,
第一批招生工作开始了。
可问题是,
有哪家父母想让自己的儿子出洋呢?
去万里之外一个几乎没听过的地方,
且一走15年都见不到面。
当时甚至有传言,
说那里的野蛮人会吃人肉,剥人皮。
结果,前来报名的,多是穷人家的孩子,
没有一个满族贵族。
1872年,清政府终于完成了选拔。
这30个平均年龄只有12岁的孩子,
正式成为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那一天,轮船载着他们驶向太平洋彼岸,
时时卷动的风浪,使船身在水花中颠簸起来。
身后,是渡口上哭红了双眼的父母,
和早已签下的生死状:
“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
一个国家的沉重命运啊!
押在了这群少年身上。
肆
一百多年前的美国,
突然出现一群身着蓝绸素袍、拖着长辫子的孩子,
这在当时可是轰动性的新闻,
甚至《纽约时报》还闹出了笑话,
把这帮男孩子说成是“优秀的绅士和淑女”。
对他们来说,这里有太多新鲜的事物:
火车、高楼、自来水、打字机……
这群小小少年,
面对异国全新的生活和文化,
他们不得不遭受巨大的头脑冲击。
“留学生去中土数万里,
语言风俗习惯到处不同,
有时一种投荒的感想是免不了的。
所以留学期内,最不易对付的,
不在功课,不在得学位,
却在日常生活里种种琐碎的顺应功夫。
顺应得法,已煞费苦心,
不得法则有病的,有死的,更有成狂的……”
这群小客人被分在几十户家庭里,
开始面对心理和生活上的种种挑战。
但美国人不会想到,
这120个中国孩子会如此优秀,
他们飞速地越过语言障碍,
成为了学校里最顶尖的学生。
有的刚来一年就能发表英文诗,
英语学得比美国孩子还要好,
当周围同学还在为学年考试发愁,
很多幼童已经轻松地跳级了,
还有很多作为学生代表,
发表关于战争时局、生态环保乃至鸦片贸易的演讲,
常常博得满堂掌声。
美国费城举办世博会,
还把孩子的英文作业展示给世人。
伍
当时,除了那些还在读中学的幼童外,
剩下的基本都考入了名校,
其中大部分进入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大学……
他们和马克·吐温成为挚友,和美国总统侃侃而论。
其中,有个叫詹天佑的孩子,
在Hillhouse读高中时,成绩就极好,
同样的功课,美国学生付一倍的努力,
他一定要下足三四倍的功夫才肯罢休,
遇到问题,他很爱钻研,
为了将一个课题研究透,
他甚至会花上两年时间。
他学起拉丁文来也飞快,修几何、哲学、化学,
总分要么是班级第一二名,
要么是全校第一二名,
凭着优异的成绩,他进入了耶鲁大学的理工学院,
这个学院要求非常严,课业也多,
别人大学读四年,他用三年就全部学完,
而在这段时间里,他不肯放松一点,
常常学习到很晚,不知疲倦地汲取知识。
除了土木工程专业的科目,
他的法文、德文也学得很好,
尤其是数学,甚至连获数学奖学金。
可他不局限于此,除了将功课完成地出色外,
他会阅读大量的文学,甚至民主思想的书籍。
缜密、严谨,用思想武装起的大脑,
将在后来的日子发挥出巨大的能量。
▲ 留美学生
当时还有一位天才少年,叫潘铭钟,
留美时才11岁,他15岁就进入了大学,
可是由于他学习实在太刻苦,积劳成疾,
不久就病逝了,实在令人惋惜。
但幼童们的学习生活,也可见一斑了。
陆
清廷没想到,才几年的时间,
这群学生就变得不受管教:
他们穿西装,剪发辫,见了长官也不跪拜,
口中说着“民主”“自由”的鬼话,
甚至有人还加入了基督教……
这些有悖传统的做派,引得朝廷勃然大怒:
出洋本意,是令尔等学外国功夫,
不是令尔等忘本国规矩!
一些憎恶西学的官员,趁机进言,
朝廷应立即撤回留美学生!
此时,曾国藩早已去世,
容闳在美国苦力支撑,向各方求助,
最后使耶鲁大学的校长出面挽留:
“贵国派遣的青年学生,自从来到美国,
人人善用时间,研究学术,
各门学科都有极佳的成绩……
他们不愧是大国国民的代表,足以为贵国增光……
他们像久受灌溉培养的树木,就要开花结果,
难道要尽弃前功吗?”
没想到容闳受到一众人讥讽:
“久住美国,居然洋人矣!”
李鸿章极力为他辩护,
却受到顽固派的围攻。
想当初朝廷腐败,没有余钱维持留美开支,
李鸿章倾一己之力,力排众议,
甚至不得已从本就微薄的军费里拨款,
顶着无数骂名维持着这项事业,
可现在,这位老人也已回天乏术了。
1881年,朝廷下令,所有学生尽速回国。
此时,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完成了大学学业。
留美计划夭折了。
柒
“幼童”们离开故土已九年了,再归来时,
他们本以为会受到迎接,会有官员接待,
却没想到,受到的只有冷落。
码头上的人喧嚷奔忙,争抢着生意,
看到这群奇怪的学生,
人群里爆发出一阵阵嘲笑。
刚登陆,
他们就被一行士兵关押进残破的书院里,
成为“有害于社会”的罪犯,
被迫接受再教育。
这群喝过洋墨水的青年,
沦为了众人的笑柄,
连《申报》也斥责:
“性情则多乖戾,禀赋则多鲁钝…
有与谈及国家大事及一切艰巨之任,
皆昏昏思睡…”
“幼童”们又穿起了长袍马褂,蓄起发辫,
学着见人就叩头下跪,
他们又做回了大清的子民,
拿着仅能糊口的工资,在世人的嘲讽中艰难度日。
时光在这个古老帝国里,又慢了许多,
秋雨潇潇,满阶的衰草,何处话凄凉。
街边的私塾里,
学童们跟着先生朗声念着:
“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
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
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
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捌
当历史尘埃落定,再回头看,
他们都渺小,却在历史的细节里,
活成了民族的脊梁。
1883年,中法海战爆发。
刚回国仅二十个月的六名“幼童”,
前仆后继地加入了这场战争中。
其实他们都清楚,
这是一场几乎不可能赢的战争,
双方的实力悬殊太大,
打完这场仗,
他们就很难再回来了。
没想到刚开战几十秒,
“幼童”所在的“扬武”号就被击中,
他们在最危险的时刻,
仍不停地向敌人开炮,
最后,四名“幼童”随着沉船牺牲在炮火中。
其中一位叫黄季良的“幼童”,
一定不会忘记,幼时跟着单亲父亲,
在上海谋生的苦日子吧!
此时,他远在上海锅炉间的老父亲,
估计已收到了家书。
“男亦知以身报国不可游移胆畏,
但念二十五年罔极之恩未报,
于万一有令人呜咽不忍言者,
男日来无刻不思亲,想亲思男愈切也。
爰将平日绘成之貌,寄呈父亲见之,
如男常侍膝前矣……”
这场战役,只有两名幼童活了下来,
十年之后,他们又出现在甲午的战场上,
和新加入的幼童一起,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玖
清华大学创始人——唐国安,
是当年第二批留美幼童。
他深知国家培养人才的不易,
决定为中国建立一所一流的学校。
可这谈何容易?
将一个庞大的规划从无变成有,
要付出极大的心血,
唐国安为此操碎了心。
他一遍遍上奏朝廷,请求批准,
又四处跑选校址,
最终筹划建设了清华园。
可没多久,辛亥革命爆发,
学生们都跑光了。
而学校的一些干部,直接去做了高官,
将烂摊子撂给了唐国安。
甚至校外的一些歹徒,预备洗劫校园,
唐国安为了保护这些财产,
只能买来枪支,日夜守护着这里的一切。
为了学校的正常运作,
他不得不向银行贷款,
又向教育部、外交部请求支援,
在多年的奔波辛苦之下,
清华学校得以继续发展,
而他却因为太过操劳,身体越来越差,
最终病死在清华校长的位置上。
当年,他曾经说过:
“将来如遇国家用人之际,
生情愿效力,不敢自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此言不虚矣!
拾
在中国,修一条像样的铁路有多难?
当时日本的铁路已四通八达,
可中国在顽固派的阻挠下,
拆了建,建了拆,
也没折腾出一条正式的铁路。
就连一条运煤的短途路线,
因为慈禧嫌声音太大,
怕惊动地下的祖宗,
竟荒谬到让牛马拉,让太监拉,
铁路当成马路用,那建铁路做什么?
但为了控制经济和军事,
清政府已经到了不得不建的地步了。
毕业于铁路工程专业的詹天佑,
负责修建一条从北京到张家口的干线铁路。
可这里的地势险峻,施工难度很大。
令詹天佑哭笑不得的是,
他还必须优先考虑风水,
要尽力避开陵墓、寺庙等地,
甚至慈禧的必经之地都要避开。
铁路终于动工了。
没想到第一天,
有一节车钩链子断了,使得列车脱轨。
一时间,周围满是恶言恶语,
连外国人也嘲笑他:
能修这条路的中国人还没出生呢!
冒着恶劣的沙石天气,
詹天佑背起仪器在山岩上奔波,
勘探、测量,一遍遍核对数字。
修建第一段已是不易,
可第二段的难度更大,
这里坡度实在太陡,
为了打通居庸关等多条隧道,
只能全部用双手挖。
如果没有精确地计算和测量,
就很可能引起重大事故。
为了保证陡坡行车的安全,
他还创造出了人字形的路线,
克服了坡度困难。
这位被后世喻为“中国铁路之父”的工程师,
在世人的瞩目下,
完成了这项伟大的工程,
甚至提前完工,
为受尽屈辱的民族争了一口气!
▲ 留美幼童的最后一次聚会
拾壹
当侵略战争在各地不断打响时,
中国正苦于没有一条传讯的电报线,
而回国的第一批“幼童”中,
有近二十人都投入了电报业,
他们冒着雷暴的危险,
勘测地形,架设电线,
不眠不休地核对、翻译电码,
为中国的电报业心力交瘁。
当美国爆发排华事件后,华工处境艰难,
李恩富凭借着犀利的文笔和口才,
为同胞奔走疾呼。
当日本侵略者百般刁难,
外交官梁诚一次次谈判,
甚至建立庚子赔款留学计划,
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新知识分子:
梅贻琦、竺可桢、胡适、赵元任……
有太多这样的例子了:
唐绍仪成为了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总理,
蔡绍基担任北洋大学校长,
欧阳庚活跃在外交界,
蔡廷干成为了海军将领……
在颠沛流离的年月里,
他们时而被看成洋奴,受尽冷落,
时而被斥为前清遗老,被孤立遗忘,
但即便如此,他们依旧深爱着这片土地,
宁以殉身而无怨无悔。
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
就像那一天,渡口上有一群少年,
面对着茫茫江面,立下誓言:
“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
舍此无所他求。
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
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本文转载自拾遗(ID:shiyi201633).一个有趣、有品、有态度的文化生活微刊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致敬原创!欧蕾每期节目致力于好文精选,节目中分享后应听众要求上传到公众号里以供更多人分享,好文若经声音的二次创作会更有味道,能够把作者文章的主旨声情并茂,情景再现的展现给受众,如原作者不愿以此方式分享自己的文章,请告知即刻删除。QQ1035373845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