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气候协定签署十年,煤炭需求仍未见峰值
全球减排目标与现实存在巨大差距
近十年前,《巴黎气候协定》签署之日,世界各国领导人似乎终于达成共识: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以避免气候变化造成最灾难性的影响。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迅速遏制煤炭的使用——这种污染最严重的能源。
“我们必须加速摆脱老旧、污染更严重的能源。”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曾在2016年国情咨文中提到煤炭。英国时任首相约翰逊也曾宣称,格拉斯哥气候峰会已“敲响2021年煤电的丧钟”。
然而,实际情况并不如当初预期乐观。《巴黎协定》签署十年后,煤炭需求仍在增长,而且没有出现任何见顶迹象。煤炭就像劲量兔子,能一直燃烧下去。所有模型都强烈表明,为了遏制全球变暖,煤炭必须首先、而且最快地被淘汰。
目前,全球煤炭消耗量几乎是2000年的两倍,是1950年的四倍。每天每分钟,都有16,700吨煤炭从地下被开采出来,足以填满七个奥林匹克游泳池。
为何煤炭持续增长?
世界未能摆脱煤炭的原因多种多样。煤炭价格低廉且储量丰富,尤其在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经济体,这些国家竞相扩大电力系统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虽然风能和太阳能发展速度创历史新高,但仍不足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尽管大多数地方的可再生能源成本可能低于新建燃煤电厂,但它们并不能全天候提供持续电力。
世界能源需求增长如此之快,以至于对各种能源的需求都在上升——更多的可再生能源、更多的核能,以及更多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
黑天鹅事件助推煤炭反弹
近年来,疫情后的经济刺激计划推动工业激增,尤其是在全球最大煤炭消费国中国。此外,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引发的能源危机也导致天然气价格上涨,从而促进了煤炭的发展。
国际能源署(IEA)原本认为煤炭需求在2013年已达到峰值。但事实证明,这些预测远远偏离现实。“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平行的世界,没有了新冠疫情,也没有了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入侵,那么煤炭的发展轨迹将会与预期的一致。”国际能源署相关人员表示。
ESG运动式微,煤炭态度转变
过去几年,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投资趋势曾对煤炭产业施压,多家矿业公司退出动力煤矿业务。然而如今,这股浪潮逐渐退去,在一些曾经被视为禁忌的地方,煤炭重新受到推崇。
西方最大的煤炭生产商嘉能可表示:“在当今世界,[ESG] 的钟摆已经摆回来,并认识到煤炭——能源煤——在当今世界转型时期必不可少。”
中美政策分歧加剧减排复杂性
尽管多数发达国家在控制煤炭消费方面取得进展,包括英国、奥地利和葡萄牙在内的几个国家甚至完全放弃煤炭,但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费国中国和印度的煤炭需求却激增。
对于印度而言,尽管过去十年在太阳能和风力发电上投入巨资,但其四分之三的电力仍来自煤炭。中国也在大力推进电气化进程,电力需求增长超过经济增长,煤炭依然不可或缺。
山西模式:煤炭转型中的困境
中国山西作为全国煤炭产量最大的省份,煤炭贡献当地经济的约30%,并提供了约300万个就业岗位。面对结构性经济变革的压力,地方政府面临一个核心难题:如何加快转型又不引发大规模失业和社会动荡。
“数百万人失业不仅是山西的噩梦,也可能是中国的噩梦。”有分析指出,山西人口尚未为彻底脱离煤炭做好准备。
未来煤炭趋势与挑战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最新估计,煤炭使用量预计将在未来几年趋于平稳,并可能在2027年左右达到峰值。但另一些专家则认为,即使达到峰值,增长率也会放缓,而非立刻下降。
“煤炭消费没有峰值,增长率会放缓。但如果我们继续以目前的水平燃烧煤炭,那仍然是一场灾难。”一位分析师指出。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大量新建燃煤电厂数量,运营现有燃煤电厂比新建任何电厂都更便宜。煤炭行业或许在长期中注定衰退,但它并不会像人们预想那样在短期内消失。
中国电力需求增长推动能源结构转型
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电力需求持续增长,与此同时,煤炭发电量出现下降,反映出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逐步提升。
数据显示,过去12个月中国的碳排放量同比下降了1%。尽管这一变化标志着低碳转型取得进展,但实现全面、可持续的能源转型仍需更长时间。
以上分析基于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1至2024年中国煤炭消费总量及预测数据,以及各类发电来源的发电量和电力需求变化驱动因素的估计。